盡信書, 不如無書 Reading sets me free
Oct 18, 2022

盡信書, 不如無書 Reading sets me free

本文收入於朱平先生著作《BE THE CHANGE 成為更好的自己》

過去四年的專欄中,我時常推薦讀者閱讀各種書籍,因為我深信,不看書、停止吸收新知,人就會停止成長。千萬不要誤解「盡信書,不如無書」的古老智慧,先承認自己的不足,接受自己尚有成長空間,多閱讀有內涵、有深度的書,你才能分辨出什麼是好書、 怎樣的書能開拓視野;進而從閱讀中,跟世界一流的作者一起學習、成長、累積智慧,逐漸建立獨立判斷的能力,才不會被一些片面、獨斷、媚俗的書限制了成長。

遠見創辦人高希均先生曾說「要看一流的書」,如何才稱作是一流的書,不同的人一定有不同的看法;然而有一件事是確定的,家裡書架上擺的書會透露出你是什麼樣的人。再次仔細看一下你的書架,你真的認識自己嗎?

我也再一次觀察了台東都蘭小屋的書架:

外文書占了一大部分。有許多正向心理學、社會學與經濟學的書,並不像台北家的書房有一大堆雜誌、經營管理、市場行銷、領導之類的商業書籍。

前一陣子去北京也買了一些簡體字的書籍,尚未開始閱讀。不可避免的也有許多賞鳥、種菜、種樹、園藝、南島語系研究,甚至是莊子、老子、唐詩、宋詞的古典智慧。還意外發現兩本尚未開封的外文愛情小說。

我必須承認平常很少閱讀中文書籍,而今年新的期許,就是承諾自己多看些中文書籍,尤其是中文小說。我年輕時最想做的兩件事,一個是拍電影、一個是寫小說,雖現在年紀已不年輕,但心境仍未改變,拍微電影、寫小說依舊是我深藏於心中的夢想。

在最近一次的Red Room ,我曾感嘆寫小說的台灣年輕人愈來愈少;台灣為何如此缺乏寫長篇小說的作家?是否與我們的個人思想及社會價值觀有密切影響?相信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。

我承認我就是一個問題所在,因為我沒有耐心及心情讀完長篇小說。謝謝每月第三個星期六的Red Room(紅房),讓我著迷於台上作者朗讀其小說中的某一段。

我鼓勵更多的年輕人開始寫小說,不須太在意是否有人看、有沒有市場或能不能維生,透過寫小說讓你的心自由、想像力有翅膀、讓觀察力更細緻,更重要的是讓創作不受時空的限制而不朽。

我們必須要讓寫小說的人有更多的能見度,與讀者有更多的互動,而小說作者親自朗讀就變成非常重要的媒介;Red Room的使命之一,就是讓有聲音的文字與傾聽的文化相互激盪,使我們體驗當下的感動。

求知如飢,虛心若愚

讀書已是我生活的一部分,如果旅行的背包沒有書,我會感到驚慌。你可以說,我仍是個「俗人」,無法脫離世俗,過不讀書的日子;你也可以說,我仍然「求知如飢,虛心若愚」(Stay hungry. Stay foolish.),在書中找到新的能量;你更可以說,我仍踏不出「對新知的執著」,永遠放不下,被知識所苦。

因為數位化的緣故,網路改變了我們的閱讀習慣。二十年後,我們的書櫃中,可能放的是珍藏的、有紀念價值的書,絕大多數的書, 都在雲端,隨時可以存取閱讀。跟許多人一樣,我現在上網閱讀的時間愈來愈多;相對地,看實體書的時間愈來愈少。

之前閱讀Steve Jobs的自傳,原本重重的一大本書拿在手中,相當不易翻閱;但奇妙的事發生了,紙張的觸感、厚實的質感,使我愈看愈入神,也帶來與iPad、Kindle完全不同的閱讀經驗—「不方便」反而變成一種獨特的體驗。

實體書的未來,可能就是要建立在這種經過設計的「不方便」,將來有一天,看實體書會變成一種生活選擇,甚至是身分地位的象徵 (Status Symbol)。這些你讀過且深深喜愛的實體書籍,將會一代代流傳下去成為傳家寶,以及你與後代子孫連結的媒介。

我深信,不看書、停止吸收新知,人就會停止成長。從閱讀中累積許多作者的智慧,跟世界一流的人一起學習,你才能逐漸建立獨立判斷的能力, 不會被一些片面、獨斷、媚俗的資訊所限制。

注:Red Room(www.redroom.com.tw)是實體社群的發想—如果你對現狀不滿,就發起一個屬於自己的社群運動。表達的形式是以讀詩、音樂、舞蹈等表演藝術的方式來慶祝生命、尊重自由、表達創意、建立歸屬感,認識更多愛詩及喜歡表創作的新朋友,更重要的是要能不怕英文而認識多元文化的國際觀及生活價值觀。我希望所有有緣讀這本書的朋友,都能參加一次Red Room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