旅遊作家李郁淳的3個「後疫情旅遊」提案
Jul 11, 2022

旅遊作家李郁淳的3個「後疫情旅遊」提案

本刊原載於《VERSE》雜誌數位平台


著有《想入非非:一個人的東非130天大縱走》的旅遊作家兼「漂鳥旅行誌」版主李郁淳,在這段無法出國的日子裡也沒閒著,她近期才與阿爆Aljenljeng合作,幫助這位金曲歌后完成生涯首本傳記書《Ari帶著問號往前走》,如今,世界各國旅行解禁在即,她也回歸「本業」、訂好機票,並為我們的「後疫情旅遊提案」提出三個大方向。

以前,我們出國旅行、各種上路,都是為了尋求新的體驗。

可在過去兩年多來,不管是「出國」或「新體驗」這兩個領域,都讓人碰足了壁。過去我們追著Skyscanner的機票價格拼盤,在各個機場盯著每個航班的告示牌,又或在booking.com掃著每個住宿的資訊……,這些在那被偷走的兩年內,都成了奢侈,是謂都市傳奇。

如今我們還勉強在意的,只剩下確診人數的起起落落,或病毒每隔一陣子演變什麼新花招。真正用心追蹤的玩樂地圖,其實是確診足跡分布。

電影《享受吧!一個人的旅行》女主角伊莉莎白經歷了情感上的「大破」,於是有了又是美食又是性靈提昇又是愛情際遇的「大立」之旅。眼前全人類才經歷一場浩劫,剛從心靈上的荒蕪廢墟裡,大夢初醒爬出來。我們任誰都比伊莉莎白有資格,狠狠地、用力地、放縱地出國玩一場。

font-weight: 300;
尼泊爾雖境內有多座八千公尺高山,但也有許多平緩的環狀路線可以體驗山區健行的簡單生活。

疫情教會我們最重要的一課,就是想去哪裡就快去,別再猶疑了。誰知道哪天不會一個眨眼,世界又風雲變色。回想起過去那些攔著你無法上路的,「錢還沒存夠」、「工作請不了長假」、「伴侶不發同意書」、「等小孩長大再說」等各種爛理由,著實荒謬。於是都丟了吧,人生再縱情一次──又或者,這一直都是驛馬星動射手座奉行的旅行哲學,只是藉疫情之便再度發揮而已。

疫情期間我仔細盤點了過去的旅遊史,若要說那些走過的國度、遇到的人,真正教會了我什麼,那就是「更堅定地循著個人喜好走,不要再浪費時間在無謂人事物上」。

我不喜歡資訊量太滿的旅程,喜歡留大把空白時間悠閒晃盪;我對名店、名點、名人毫無興趣,但喝了酒後發生的鳥事都能讓我高興;我不願對拍照這件事投入太多執迷,即使沒在知名景點拍到曠世美照,事後想起來也不會有心痛;我明白世上沒有什麼國家是此生必去,但若有哪些讓你至今仍魂牽夢縈的美好老地方,那麼用盡餘生每年都回去一次,像個眷戀昔日殖民地的歐洲人,也沒有關係。

這是我的喜好,而今而後的旅行,我只會把這些準則放到最大。

所以像我這樣一個不喜歡接受指教、也不擅於給人建議,卻仍累積一些旅遊心得的射手座來說,我的後疫情旅遊提案有三個大方向:

方案1:選一條長長的路走,長到回來找不找到自己都沒關係

在過去疫情兩年內,台灣培養出一批熱愛山林的凹豆咖,每個熱門百岳或野營地,每個戶外品牌和每種潮人穿搭,都化成IG上的華麗標籤。這好不容易練起來的體力跟累積起來的裝備,不要荒廢了,把它轉移到國外去發揮吧。

這是物質層面的經濟考量,那心靈方面呢?

先不說什麼「透過無盡的體能消耗來找自己」這種文青話術,我一直對「走一條長的路」有種莫名喜好。過去每到一個國家,短至一天、長到三週,都會設法找條路去走。雖身邊都有嚮導或其他過客為伴,走路時心境上常可以輕易維持且享受這「一個人」的自由與快樂。沒有誰可以靠,只有催著雙腿不斷前進,呼吸不斷吐納,走路時的我是快樂的草履蟲,簡單卻不廢。

所以我還頗推這種中世紀朝聖信徒式的旅行,不管你是總經理還是總編輯,走完一條長路回國都可以出一本心靈指南書,然後不小心就吸引了一票粉,幸運的話還可以受邀參加TED Talk,把效益擴散出去。

這條長路上搭配的風景很重要,喜歡壯觀雪山、異地風情的人,去尼泊爾走個安娜普納大環線(Annapurna Circuit)、聖母峰大環線(Everest Base Camp Circuit)或較冷門的馬納斯陸大環線(Manaslu),都可以讓你輕易和八千公尺雪山招牌沾上邊,卻又不必冒著和極限登山家一樣的風險。

font-weight: 300;
被冰河地形環繞的Gokyo湖,是聖母峰大環線途中美麗的亮點。

font-weight: 300;
在尼泊爾聖母峰大環線路上,幫忙運送高山物資的氂牛,常常是健行的好夥伴,但偶爾也會發脾氣堵人。

比較和煦的歐洲朝聖之路(Camino de Santiago),近年來也是長距離健行愛好者的首選去處。不管你選的是最熱門的法國之路(據說今年疫情過後路上人潮大噴發,庇護所和旅館都一位難求),或是其他北方之路、銀色之路、葡萄牙之路、英國之路等分布在西歐各處的選擇,都仍是相對平坦、舒適且文明的選擇。若不想飛太遠,日本的熊野古道和韓國濟州島的偶來小路,也能讓你走出自己一番脫胎換骨,雖然不見得人生從此海闊天空,但趁機瘦個五公斤也是驚喜收穫。

方案2:要嘛完成挑戰,要嘛軟爛

出國旅行求的不就是能跳脫那些平庸的日常?雖然最常開的APP仍是Netflix,社群媒體上發來發去還是那些炫耀文,但我總私心覺得每次出去都要多挑戰一點點自己的極限。

一直很想試試高空跳傘或是自由潛水嗎?何妨不趁這次去澳洲或帛琉時,趁機置入一個行程。對於阿姆斯特丹的紅燈區或草本植物很好奇?不如勇敢一點來趟一個人的市區巡禮。想跟電影演的一樣,在布宜諾艾列斯街頭跳騷莎,或拋下一切去巴黎上藍帶廚藝學校,為何不?人生苦短,世界是最好的教室。

所以不妨拿起筆,列出你已經琢磨很久卻遲遲不敢執行的point(別再浪費時間列那些沒人想知道的,關於你的point了),訂機票、報名課程,然後付諸實行,即使只有一個星期也好。即便想去首爾整形還是去曼谷變性,都快去快去。持續原地觀望不會讓你再進化,誰又知道下一個超級病毒會在哪個節骨眼再度出來礙事。


font-weight: 300;
到尼泊爾波卡拉(Pokhara)除了爬山,也可以體驗從飛行傘上俯瞰費娃湖之美。

我現階段的目標是——去泰國蹲一個月打泰拳,或去印度瓦拉納西學一個月的西塔琴,莫名其妙的學習目標,但知道學成歸國後會自我感覺超良好,續航力夠再撐個一年半載沒問題。

那你說,我不想那麼上進,也沒那麼樂於學習,我可以挑個地方就放自己軟爛嗎?

怎麼不行?過去兩年誰不是過得捉襟見肘、滯礙難行,眼下正是犒賞自己的大好時機,哪管他俗不俗氣。想去菲律賓長灘島、泰國普吉島、新加坡金沙酒店、杜拜帆船飯店、拉斯維加斯看華麗歌舞秀,或是就check in某個不用動大腦的度假勝地,問心無愧地紙醉金迷個一週,活到像沒有明天,也是給自己充電的方式。疫情時,我們不是老在臉書回顧津津樂道著幾年前的今天去了哪裡哪裡,最後一張在日本拍的照片又是什麼,那麼把今後每一趟旅行都當做最後一次旅行來計畫就對了。

方案3:去印度吧!在那裡你想幹嘛就幹嘛

身為一個印度鐵粉,我當然要趁機偷渡印度進來,因為身為一個喜歡按照自己心意行事的射手座,印度真的囊括了上述各個提案涵蓋的核心價值──自由、荒謬、極端又神聖。

已經去過印度且愛它的人,想必毋須聽我鼓吹,早已默默計畫再度造訪。還沒去過的人,可以把它視為疫情過後,趁機給自己震撼教育的門票。去過印度後,見識過印度人的多重宇宙觀後,你會恍然大悟,原來過去有一部分的人生是白過的。你若是一張白紙,印度會朝你潑各種顏色;你若是一隻初生之犢,印度會逼你長成一頭聖牛。



印度的普胥卡(Pushkar)是梵天神的聖地,也是嬉皮聚集寶地

是好是壞,這一切都要等你去了才知道。當你終於抵達,站在恆河畔看著橙色日落照映在河裡焚香沐浴祈禱的鄉民身上,你會明白,把印度之旅當成人生最後一趟旅行來計畫,其實正是最好的安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