臺北,該有怎樣的品牌定位
Aug 31, 2022

臺北,該有怎樣的品牌定位

原刊載於《品牌・城市 : 從風格生活再造城市DNA》推薦序 2016年8月

黃金樺(Andrew)我並不熟,但相信當您看完他的這本新書《品牌.城市》,您會跟我一樣,對Andrew更加好奇,也更高興看到臺灣人才輩出,臺灣的希望可能就落在像Andrew這樣有豐富多元的國際生活體驗的年輕朋友身上,不但是Thought Leader更是Change Maker。

我個人一直對城市設計、宜居生活有很深的興趣,也曾參與蕭麗虹、林盛豐及Charles Laudry、林崇傑所主持的「創意平臺 : 臺北,邁向城市3.0」。在過程中,我學到許多,更看到臺北在創新城市、宜居城市、藝術城市、智慧城市、有機適應城市的許多可能。

臺北是一個品牌嗎?

在Andrew的七種城市品牌定位類型及18個城市的分享中,我們不得不問自己這個問題。 每個人當然也可以問自己現在安居樂業的地方,它的品牌定位是什麼?五年後、十年後,它會改變嗎?

Andrew又問我們,在臺灣您有一再想要去另一個城市的需求嗎?會是臺東嗎?會是臺南嗎?您有一再被這個城市召喚的感覺嗎?

我年輕時曾經迷上過紐約、巴黎、倫敦、京都、米蘭、柏林、北歐等城市。每個人都有成長的軌跡,這些旅行成就了我現在對許多事情看法的基礎。目前有Couch Surfing、Airbnb及廉價航空,只要有心,並不一定要很有錢,就能出國體驗這些值得一再回去的城市。記住 :「凡事不是您負擔得起與否,而是您對它的優先排序」。It’s not affordability, but priority.

我希望大家看完這本《品牌.城市》後,會有種衝動立下志向,在年輕時去體驗這些城市的生活,觀察居住在這些城市的人們,看他們怎麼過日子。最好的是,在這些城市跟當地居民做朋友。或如同Andrew所說的 : 理想觀光客該被定義為「候鳥型居民」。

真希望蔡英文總統看這本書,更希望六都市長及各城市的首長看這本書,只有當決策者的審美觀及生活風格、品味改變,臺灣才能改變。從下往上的改變絕對是比較討好的民主主流,但是往往註定平庸化,只有領導者有偉大願景及願意改變,才有真實的改變。公司如此,國家、城市亦如此。

臺北並不是一個美麗的城市,甚至因為鐵窗文化,許多人更認為臺北是一個醜陋的城市,但是Monocle雜誌認為臺北市是一個全球最被低估的城市。我所碰到的外國朋友,更是沒有一個不愛上臺北。我及Andrew在國外都待過,但仍然以臺北為我們安身立命的家,可見臺北有其獨特吸引人的特質。


24/7服務及獨立書店

我非常懷念已故的好友—韓良露,她是推動臺北巷弄文化及蚯蚓文化(由土地裡冒出來的生命力及樸茁在地文化)的最重要推手。臺北每個巷弄角落都有驚喜,我們的住商合一、我們的低高度低密度巷弄設計,反而變成目前城市注重大眾運輸、節能減碳、24/7生活機能服務與宅配服務、工作生活合一的最佳典範。

雖然馬來西亞、新加坡、香港的華人對臺灣每個城鄉及農莊觀光很是嚮往著迷,但是臺灣真的要成為世界最宜居的城市仍有很大的距離。經典宜居城市的建立絕對有跡可循,更是有一定的美學國際標準,絕不是「我喜歡、就可以」的隨心所欲。

未來,因為經濟及工作的原因,愈來愈多人都會居住在城市,因此城市的設計及宜居性會愈來愈受到重視。

《Monocle》雜誌95期公布了2016年的Top 25最適合居住的城市,前三名為東京、柏林、維也納,特別強調一個宜居的城市除了一般大家都知道的標準之外,另外加了兩個獨特標準 : 城市夜晚的生活,尤其在晚上10點後還能吃到好吃的食物,以及有沒有許多「獨立書店」。如果太多Starbucks反而是一個減分,很高興看到由蘇麗媚、張鐵志、蔡瑞珊等好友創立經營的閱樂書店,堅持替獨立書店找到生存的模式。這對一個城市的宜居及多元生活,絕對是一個重要的指標。

如果您像我一樣喜歡這本書,請馬上加入「黃金樺的城市觀點」臉書,並下載TAGather App, 「使您我的每一個足跡,都能讓我們的城市品牌更加清晰,也讓更多喜歡他的生活價值的人來訪。」